屏東縣有多元的南島語族和漢民族,也有歷史背景特殊的大陳義胞與滇緬義胞等,歷經不同階段、不同移民潮的歲月洪流裡,塑造出多元文化與族群差異的當代社會樣貌。屏東縣「藝術轉動社區」以重塑文化認同、文化復振為目標之社區案例為最多,其次為地域振興或地方創生,最後則是關注生態環境議題之行動。

武玉玲個展(達瓦蘭社區編織協作)
- 查馬克.法拉屋樂Camake Valaule
- 泰武古謠傳唱隊練唱1
- 泰武古謠傳唱隊練唱2
- 而地域振興的案例中,由屏東縣政府傳播暨國際事務處主辦,打開聯合文化創意有限公司所策劃的「落山風藝術季」,以車城鄉海口港為基地,以區域總體營造的意識進行策展,著重於地方產業、文史和風土的對話。
在關注生態環境議題的行動中,則以1997年成立的台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投入議題耕耘最久,不論是2014年的民治溪環境藝術行動,或自2016年開始舉辦的「牡丹.森里海環境藝術設計營」等等,和學校、藝術家與地方組織合作,透過藝術行動,將環境意識深耕地方。 - 在文化認同與文化復振的案例裡,排灣族的創作者或行動者從自身母體文化出發,超越族群的框架,其影響層面可說是既深且廣,如撒古流.巴瓦瓦隆 (Sakuliu Pavavaljung)自1993年起推動的「部落有教室」運動,或如查馬克.法拉屋樂(Camake Valaule)自2003年帶著泰武國小的孩子們一起唱自己的歌,接起了斷裂數十年的排灣古謠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