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婉慈、林建叡
1. 關於「大崎」
大崎村,位於臺南市官田區,鄰烏山頭水庫與臺南藝術大學,是中央山脈以西、陡峭丘陵的一隅,百年大壩躺臥於此,一旁有芒果花穗的彩繪壁面,一牆之隔,南藝典雅的校園建築與村民的閩式居所相互對望,漫遊其中,時而可見村民農忙身影,又或聽見苦尋創作靈感的南藝青年喃喃自語;這裡是農村草根生命力與藝術氣息相互交織的所在。
1920年至1930年間,因日人八田與一建造烏山頭水庫,原居於水庫內的笨潭、彎崎、大埔等聚落先民紛紛遷移外地。然而,有一群先民不願遠離而選擇落腳「大崎」。從老一輩的村民得知,當初遷移過來時,大崎是一個無人居住之地,先民將竹籠仔厝拆解,再以竹筏搭載來到這裡,透由居民共同「放夥」搭建,才開始有了現在村落的模樣。
2. 關於「我們」
攝影 路遠
2011年建叡來到臺南藝術大學建研所唸書,跟著師長及學長姐投入校園旁的山村聚落「大崎里」的社區營造,學業期間改造村落老屋、陪伴在地孩童,並參與了大大小小的社造事務,亦與社區、夥伴共同募款、募書及設計,將村落頹敗的中山堂改造為兒童圖書館,提供在地孩童藝術學習的好所在。
然而,原計畫碩畢退伍後將回到都市工作,卻有感學生時期的成果後繼無人接手,社區亦未有自主運營的動能,決心留鄉創業。反觀婉慈,則是為了尋求生活不同的樣貌與可能性,故藉著研究所進修的名義跑來臺南,就此開展在地實踐的序幕。
3. 何謂「藝農」
2016年是婉慈與建叡從學生身份轉變為社會人的第一年,我們思索著如何給自己投入在地的角色一種身份,並以這樣的角色為啟發,推展一系列的在地行動,因此,我們討論出了這麼一段論述:
種米的農人稱「稻農」,種水果的農人稱「果農」,那麼,生活在村落裡,村耕耘藝術的工作者,不就是「藝農」嗎!?
提出這樣一個名詞,並不是無病呻吟或耍酷炫,而是希望打開大家對於農村實踐的多元想像。「藝術」,不必然只是實體的媒材創作;「農」也不是只有務農,每個人透由自身的志趣與想法來連結、行動,關懷人與土地,從而安立自身的生命價值,因為有這樣的體認,狹義的說,藝術與農的交集,也就必然產生出某種價值信念的行動者,為此還無以名狀的它,也將擁有著自己的獨特性格。........確實,找回本質比論述一個新角色來的重要,但這本質回返的思索,又該如何才能發生?或許,透由這個分開來看恰似清楚,合在一起卻無法直覺掌握的「藝農」身份想像的探索與行動,即是踏上了本質回返的旅程。如果真能如此,我們將可能超越名相的束縛,從而獨立地循著本性而生活,然而回頭想想,也將感謝這個身份給予我們的提醒與啓發。
4. 種好玩的藝術——「村是遊戲小島」的創生行動
大崎村是一座人口不到五百人的小聚落,與許多台灣的典型農村一樣,面臨著人口老化、外流的課題。青年留鄉地方,必然無法迴避此承重的結構性難題,然而,前述議題作為留鄉的動機,亦容易將生活陷入苦澀與壓力。為此,我們透由自身所學與志趣,結合在地環境資源,將聚落、校園及水庫的環境共融,形塑為含有「農村文化」、「八大藝術」、「水利人文」的學習聚落,並透由「村是遊戲小島」的意象串連與強化,使之達到幾項目的:
(1). 打破社區與周遭環境的邊界,形成富含多種主題特色的體驗聚落。
(2). 透由體驗服務創造社區居民、在地組織及留鄉青年修繕、維護社區老屋、景觀環境的動能。
(3). 校園既有閒置場域,透由體驗設計創造的集客力而能充分運用。
(4). 在地孩童陪伴,深化社區認同感及培養多元藝術知能。
如果要回應這樣的大哉問,得先釐清,以不同的身份和立場在社區,就會有不同的問題意識和想要達成的目標或理想。
如果是從前學生社造時期,或許可以輕易地做回答,過往經常舉辦社區型的藝文活動,比如向社區耆老學習,把一些快要失傳的技藝傳承給年輕人,或是耆老訪談,聽長輩述說以前的故事,把口耳相傳的傳說或神話用文字或影像的方式記錄下來,亦或是老照片分享,一起回顧從前記憶等等,都是希望透由不同的藝術形式,和在地人有交集,然後產生行動、產生成果,在參與的過程中盡可能的引出居民的文化自主性,進而產生認同感,創造一些共感時刻。
一直到現在留鄉創業,當自己不小心也變成了居民這個角色時,慢慢的會發現,居民的主體性其實是非常外顯的,就跟你我住在鄉下的親戚朋友沒什麼兩樣,所以現階段的我們,引出居民自主性,與之產生共感的媒介,就不必然成像在一場工作坊、一段訪談、或是一張老照片上了,而是透過每天真實的相處,用許多狗屁倒灶的麻煩事互相打擾,很多的感觸就會一天一天地累積起來,每一位相處的居民、孩童,不再只是一個觀看的對象,而是變得跟你有關,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性格、自己的處境、自己的打算,這時候,所有的感受綜合起來,就會變得深刻,我們因為理解,也能夠彼此同情、同理、產生共感。
同時,我們也將在大崎的實踐,盡可能的去扣合這裡的人事物,在每一個行動過程中,不斷去取得互相的平衡點,希望因為我們的加入或一點善意,讓他們能獲得一點點的好處,也讓這個地方的生活樣貌變得更加多元、變得有點不太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