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社區居民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及藝文扎根活動,建立公民社會,厚植多元文化價值,營造協力共好社會。
本計畫與拔林村在地居民,共同開啟並參與此閒置空間的重新活化過程,亦希望能以此空間為基地,嘗試針對拔林聚落的村落歷史與社區居民的共同記憶,進行共寫與紀錄。本計畫於空間中進行系列性的「分享會」與「共食會」,將流域共學與知識採編的成果,以參與性共同製作的模式,進行相關成果之發表。團隊亦與拔林村民、與曾文溪...
本計畫透過多元文化交流工作坊,讓新住民學習不同技藝,協助探討除文康及休閒功能以外,促成研發文創產業的可能性。希望聚焦在大埔鄉生根、理念相同的新住民,通過組成團隊,吸引更多有相同困境的姊妹加入,整合資源和經驗,互助培訓專業技能,提供各項諮詢及互助服務,爭取更多鄉親對新移民更多關懷和包容。
本計畫透過規劃社區參與籌劃情形,召集居民共同參與蒐集討論,了解東林在戰地文化發展歷史脈絡歷史。藉由成立採集小組,聚集居民共同分享在東林的戰地故事記憶。期許結合在地不同形式師資、學者引導居民及未來世代居民,有依有據了解、獲取不曾被紀錄的軍史記憶,除了培養共在地知識輸入與產出,帶動一代接一代歷史永續發展...
本計劃突破青年群體之間的隔閡,通過舉辦文化走讀、藝文講座和閱讀討論會等活動,模仿 Open House 活動模式和理念,讓青年有機會認識自身生活的地方,創造青年學生走出校園、進入地方社群的契機。希望通過這些串連活動,滿足學生課餘的娛樂需求,增加他們對地方生活的好感度,進而讓他們更加認識金門的人文脈絡...
金門歌仔戲及鑼鼓隊何厝最具特色,文化獎得主陳為仕老藝師成功傳承鑼鼓隊文化,因老藝師年事已高,應積極思考資源整合突破困境,傳承文化特色。
本計畫為探索楠西的轉型可能,利用自身藝術與設計專長,展開「百果之鄉農廢美學–潛力調查記錄書」的計畫。希望透過系統性地整理農業廢棄物現況,不僅為未來關注此議題的人提供參考,更為楠西的永續發展奠定基礎。亦透過此計畫串聯在地果農,深入了解他們當前最需要的支持與資源,並尋求創造共榮的發展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