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社區居民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及藝文扎根活動,建立公民社會,厚植多元文化價值,營造協力共好社會。
本計畫利用曾文水庫淤泥及黏土,發展在地陶藝創作,讓在地居民深刻認識在地的風土歷史,更能營造出水庫村落特有的藝術能量與環境永續價值。以藝術建立在地銀髮跟兒少的自信心,跨越隔代教養的鴻溝,產生更多的互動,實現真正的文化平權。
透過本計畫讓思念家鄉卻因行動不變無法再搭船返回家鄉的的耆老們,能夠透過小地名盤點後再次記憶比對,確認東嶼坪小地名,連結彼此情感,並整合島嶼生活故事帶入轉譯成體驗行程之內容,將在地風土特色透過在地達人帶領的方式,帶遊客真正走入東嶼坪居民的生活場域,深度的瞭解並體驗這座島嶼的生活樣貌。
本計劃呈現澎湖鼎灣傳統生活信仰的延伸為主要概念推廣至全社區,居民共同參與紀錄、傳承。參與式計畫作為社區紀錄,共創集體記憶保存在雲端,建構社區內有形與無形資產作為教育傳承,提供社區人際網絡互動的歸屬感
「鄉情—大池角小代誌」地方刊物,內容記載農漁村生活、廟宇文化,抒發思鄉情外亦回憶幼時趣聞,豐富生動,讓心繫故鄉之情的旅外遊子,了解故鄉事,並為家鄉的變化,留下記憶。透過計畫執行,加深出外遊子以及在地居民對於家鄉認同和歸屬感,共同保存地方風土獨特價值。
金烈水道承擔著大、小金門之間的交通任務,但交通船因為金門大橋通車而船班減少,甚至可能停航,雖無法抗拒時代的演進,卻可以留住時代的痕跡。「砲彈鑄成的行船路」與父執輩或是自己息息相關的歷史,他們是用自己的生命在為這條水道拚搏,透過田野調查、口訪及訪談記錄相關生命故事。
陳為仕老團長成為第七屆金門文化獎的獲獎人,陳老團長為村莊及金門歌仔戲奉獻的獲得國家的肯定與鼓勵,開設何厝歌仔戲導覽培訓與鑼鼓體驗課程,讓更多社區在地人共同參與傳承與延續